新浪尚品
尚文首页 | 尚品首页 | 新浪首页 | 新浪导航

新浪尚文

一张还乡地图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4月25日 08:14 外滩画报

  如果不是因为阅读达尼·拉费里埃,我们对海地的了解会更少。除了知道它是加勒比海附近的一个群岛国家之外,《还乡之谜》中所描述的妖异的植物、饥馑的生活和绘画艺术的繁茂都超出了我们的知识范畴。然而,书中低缓沉郁的还乡情绪却是我们(尤其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了—一种在地图上的漂移,指向人生的来处。

还乡之谜还乡之谜

  对于书中的主人公来说,流亡的生活使得空间断裂为两块,海地的太子港和加拿大的蒙特利尔,热带的南方与寒冷的北方。而开头的一通电话,则将主人公的时间劈成两块—父亲活着的时候与父亲去世之后。在异乡生活30多年后,主人公踏上还乡路。它显得非常曲折,且布满了回忆的沟壑。正如书中提到的,比学习去领悟一个空间更难的,是“重新学习”它们。

  如果我们愿意,可以给主人公绘制一张还乡的地图。在接到父亲去世的电话后,“今天一大早我开车上路。/没有目的地。/就好像我的生活现在才出发。”这是地图上的起点。无论在哪儿,主人公最先回到的是生活了30多年的寒冷的蒙特利尔。在这个消息之后,巨大的时空断裂从长期隐匿的生活中露出它的面目,在第一部分似乎稍显混乱的散文诗体中,片段的景象交错出现在作者笔下,比这更甚的是放大的感官神经,它以无所适从的敏锐和专注,记录下细微的回忆和现实,过去30多年的生活遥遥指向一个空洞的旅行箱,它并非不存在,而正由于它存在得过于真实,才使得缺失感变得巨大和令人不安。

  主人公父亲的去世,是想象的联系在现实中终结。虽然父亲是流亡的先辈,他已经生活在纽约多年,将自己存储在布鲁克林区的一间最小的房里,将一只手提箱存储在纽约银行的保险箱里。父亲的全部,最终流落在了异乡,维系起父子之间联系的并不是共同生活过的时光—在生前他们几乎是擦肩而过,而是嵌入父子流亡生涯中的历史。在布鲁克林安葬了自己的父亲之后,似乎是必须的,主人公回到出生地太子港。他携带着父亲与自己两辈人流亡他乡的行李,能够安置它们的只能是童年、母语和已经成为风景的故国。太子港的日常生活从“小说之窗”中跳出来,以一种难以掌控的方式,主人公“重新学习”陌生的故乡,掺杂着故人的拉扯与情感的愧疚。最为重要的是,嘈杂混乱的太子港变得陌生而糟糕,在两代独裁政府统治之后,它并没有改变得太多。“外甥”正在计划着第三辈人的出逃,父亲的革命理想和主人公的青春热忱不知去向。

  在这趟还乡之旅的终点,一场葬礼安置了主人公和他的父亲。它在“父亲”出生的村子巴拉德雷举行,地图上可能无法找出它来。唯有回到时间的起点,才能找到空间里的“故土”。所幸的是,在这个被饥饿和穷困缠绕的村子里,时间几乎停滞不动。在父亲一生的战斗和流亡结束、主人公历经了30多年的漂泊之后,时间在童年的村子里凝固为一种恒长的力量。这是苦难的另一种面貌,如同在太子港甚嚣尘上的若干次政变之后,人们一次次沉默地推翻了它们。于是最终,“我的父亲回到了/他出生的村子。/我带他回来的。/不是寒冰彻骨/的身体。/而是他曾许诺/要面对最高孤寂的/精神。”

  同书里的主人公一样,达尼·拉费里埃出生于太子港,23岁时流亡加拿大。遥遥相对的纬度勾勒起作家的生活。在这辗转几乎穿越半个地球的还乡之旅中,散文诗体无形中成为恰当的表达方式,且不说那些句子间的空白所带来的冷静,作品简洁而精确的语言方式使得这趟“重新学习”的还乡不至于因错综复杂而搁浅。的确,作家是以精密的词语演算和冷静的抒情来驾驭这个形式交错的文本的,因此随意摘抄出其中的几行诗句都显得美妙和寒气逼人。他不放过任何一个观察的机会,其中包裹着沉静的痛苦与抒情。“冰在燃烧”,这可能是这位58岁海地裔作家关于还乡写作的最好注脚。

发表评论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电话:4006900000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