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尚品

把脉《志摩归去》

2013年06月01日 03:15  东方早报

  在上海话剧界,赵耀民可算是一块“金字招牌”。他师从喜剧大师陈白尘,毕业作品《天才与疯子》当年就获得第二届“上海青年文学奖”影视文学奖;30岁时他已成为国家一级编剧,并连续两年分别以《午夜心情》和《歌星与猩猩》荣膺“曹禺戏剧文学奖”。

  而《原罪》、《闹钟》、《本世纪最后的梦想》、《良辰美景》、《长恨歌》等一系列作品,都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独立的思考,赢得业界的一致赞赏。学者丁罗男曾说:“赵耀民是当代中国剧坛上少数真正能够超越‘题材’而追求主题的‘普遍性意蕴’的剧作家之一。”

《志摩归去》剧照,周杰(左)饰演徐志摩,田海蓉(右)饰演陆小曼。《志摩归去》剧照,周杰(左)饰演徐志摩,田海蓉(右)饰演陆小曼。

  然而,这样一位被很多同行称为“天才”的剧作家,却有将近10年,未有作品搬上上海话剧舞台。最近,他在2009年应制作人王德顺之邀创作的剧作《志摩归去》在上海演出,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该剧历经四年起伏波折,最终得以排演,但最后的舞台呈现却获得了褒贬不一的评价。前日,上海剧协和话剧艺术中心为赵耀民举行了一场剧本研讨会,会上,几乎所有专家都对能重睹赵耀民作品登台大感欣慰,而在“把脉”《志摩归去》的同时,也有一些专家颇为这位编剧“叫屈”。

  演出未能最好呈现剧本

  徐志摩原是赵耀民为王志文度身创作的角色,但因为档期等各种问题,这部关于徐志摩和林徽因之间感情的话剧最终没有排演。而在此期间,赵耀民对这个题材重新产生了想法和灵感,因此重写了这一稿的《志摩归去》。

  在这部戏里,赵耀民以他一贯的独特风格,以诗人徐志摩飞机失事为背景,讲述了一个荒诞的“诗人之死”。在阐述自己的创作意图时,赵耀民说:“我的创作意图就是要把一直蒙在徐志摩以及他周围几位女性身上的浪漫面纱撕开了写,把小资神话戳穿了写。它意在揭示诗人之死的偶然事件背后的必然性:诗魂已失——在一种毫无诗意的生存状态下,在真相被渐渐撕开的一片狼藉中,诗人的消遁。”

  剧本最初叫《志摩之死》,在2010年获上海文化发展基金资助,2012年获曹禺戏剧奖提名,受到了很多业内人士的关注,更有不少知名导演有意执导此剧,但最终还是由约稿的制作人王德顺搬上了舞台。

  经历诸多不易后上演,很多曾经看过剧本在先的专家对最终的舞台呈现既感高兴又有不满。文艺评论家毛时安就表示,“现场的演出和对剧本本身的期待还是有比较大的反差,很多东西到了舞台上一晃而过。而且就这种文学性的剧本来说,演员对台词的处理我感觉到不是很精心,一些该停顿的地方、该有节奏把握的地方都没有很好地体现出来,使得剧本的色彩减少了不少。”

  几位女演员的舞台形象,也是研讨会上聚焦的话题。特别是林徽因这样人尽皆知的民国大才女,舞台上的形象和大家的想象相距甚远,也让剧作打了折扣。在剖析剧本时,作家王安忆对赵耀民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我本是抱着一颗看八卦的心来,但这个戏里有很多抒情和伤感主义,最终影响了我看八卦的心情。”

  不过,尽管是受邀商业制作的创作,但赵耀民在作品中那种对先锋写作和文学写作的坚持,赢得了大家的一致尊重,而这也正是当下上海乃至中国剧坛所少见的写作精神。

  赵耀民是上海的文化财富

  研讨会上,包括上海戏剧学院教授张仲年在内的大部分专家都提到,赵耀民在上海剧作界是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应该在中国戏剧界、在百年话剧史上有较高的位置。

  《上海采风》主编刘巽达认为,上海的文化财产需要盘点,赵耀民其实是上海话剧界的旗帜。“我们能够拿得出去的东西比较少,现在北京的国话经常到别的地方去演出,赵耀民剧作如果到北京去演出,这样一个旗帜人物就撑起来了。但是我们上海能不能把这些旗帜、符号用好?”

  中国剧协副主席、剧作家罗怀臻也表示:“赵耀民不仅仅属于上海,也属于新时期的中国话剧。”

  同时身为当代剧作家,罗怀臻觉得这个研讨会让他很自然地怀念大家共同经历的1990年代:“九十年代我们热衷于人性批判、审美批判,赵耀民是其中的代表人物,耀民他没有辜负这个时代,是这个时代没有为他创造一个适应他的体制,所以在某种程度上看,赵耀民这个人,在走进21世纪时的步伐非常艰难。今天,我们在座的人都是多么希望看到他的作品。”

  因为赵耀民的作品独特,罗怀臻甚至表示:对赵耀民这样的剧作家,是可以为他建立一个剧院或剧社的,“赵耀民是为这个城市制作书签的人,因为他是这时代进程中敏感的剧作家,他比我们敏感,痛感也比我们强。他看到一些真相,把他感受到的这种东西化为作品,然后留在我们曾经经过的那个年份。他的每一部作品都是一枚书签。”(文/潘妤)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