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尚品

音乐新人的道路

2013年02月14日 08:39  外滩画报 微博

  露丝-帕尔玛(Ruth Palmer)是个新现象。伦敦的四大音乐院校每年能培养出约 100 位优秀的弦乐手,他们都想在管弦乐团找个位子,竞争激烈可想而知。

  这 100 位中,约有五六位想成为未来的独奏家,他们面临的挑战更是叫人窒息。这些学院明星在毕业独奏会后发现自己已经太老,25 岁的年纪很难找到经纪人、拿到录音合同、遇到好机会。在我们追捧小天才和性感偶像的文化定位中,只有少年时便赢得大赛一举成名才有机会,剩下的人只能捡点面包屑充饥。

新人必须自力更生,露丝-帕尔玛 28 岁时通过史无前例的方式证明了自己新人必须自力更生,露丝-帕尔玛 28 岁时通过史无前例的方式证明了自己

  很多艺术家在整个青年时代汲汲探索原创的声音,之后才被残酷的现实惊醒:真诚的个性抵不上影棚里拍一套涂脂抹粉的大片。许多人放弃了,去银行谋职。露丝-帕尔玛拒绝被现实压倒。她曾在皇家艺术学院和皇家音乐学院学习,毕业后小提琴在手,日程却空空如也。她略带伤感地回忆踏出音乐学院校门的那一刻,大家面面相觑,现在要放弃吗?“我决定继续。我抓住一切演出机会,在教堂,在家庭沙龙,不管场地多么小。那给了我自信。我知道我有料,我要做的就是展示出来。”

  艺术家被人所知的一种方式是通过录音。新人比较合理的做法是,预订一个钢琴伴奏和一间录音棚,录制一张独奏作品唱片,但露丝要求整个乐团伴奏。她最感亲近的作品是肖斯塔科维奇《第一小提琴协奏曲》。“我有一阵非常不开心,那时我 21 岁,而这首作品似乎表达了我所有的情绪。我没法说更多,那是很私人的事情,但这音乐让我发现了内心深处艺术家的一面。它教我如何在作曲家写下的音符和作为表演者的表达需求之间找到平衡。我觉得这就是为我而作的音乐。”

  阻力来自费用。她向爱乐乐团和自助录音品牌 Quartz 询了价,预算是 3 万英镑。露丝没什么资源,她父亲杰奥夫-帕尔玛是个作曲家,她母亲在梅纽因学校教书。3 万英镑差不多是刚毕业的新人一整年的收入。她怎么才能一次性弄到这么一大笔钱?业内人士告诉她,如果去布拉格,订三次乐团伴奏只要 5000 英镑。但露丝不打算妥协。必须要英国乐团,她说:“我是个英国艺术家。我必须让英国乐手看见、听见,因为我下半辈子都想和他们合作。”找指挥则没那么难。她的音乐学院同学里有不少指挥新星,本杰明-沃尔费什是她问的第一个,立刻跃跃欲试地答应了。只剩下钱的问题了。她写了许多求助信,都没有回音。皇家音乐学院的主席安东尼-柯立弗爵士以前管过 IBM 公司,他介绍了一家风险投资公司为她筹集了部分资金,剩下的都靠你一千我一千的私人资助。2006 年 3 月,她在亨利-伍德音乐厅录了音。乐团十分投入,首席玛雅对她极为亲切。露丝的肖小协花了40分钟,她在唱片中加了一首肖氏小提琴奏鸣曲,找了一个钢琴系的同学伴奏。露丝的电影导演男友将整个过程拍成 DVD,随 CD 附赠。其余的封面设计、唱片说明、摄影,全由露丝自己搞定。

  那一年是肖斯塔科维奇百年纪念,有7种协奏曲新版问世,对新人来说并不算好时机。然而露丝却独得媒体和乐评界的青睐。每一次听她的录音,都会发现新的层次和深度。她的节奏从一开头就引人入胜,每一次风格选择,每一处弱奏和颤音,都让你觉得除此之外别无他选。她的诠释既权威,又有个性。

  这并不意味着唱片会一夜大卖,这种事不会发生在古典音乐上。最好的预测也就是能在英国卖个六七百张,之后还有销量。但对露丝来说,已是崭露头角。爱乐乐团发现了她的才能,邀请她在伦敦演奏协奏曲,并在 2009 年巡演亚洲。她有了个人主页,她的名字不光传遍了小提琴内行圈,也大大鼓励了年轻的音乐学子。露丝 28 岁时通过史无前例的方式证明了自己,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人沿着她的足迹前行。

  比如,30 多岁的小提琴手马修-特拉斯勒(Matthew Trusler)创建了录音品牌 www.orchidclassics.com,“只发行我和朋友们想要分享的音乐”。他和钢琴家韦恩-马歇尔(Wayne Marshall)录制的古典布鲁斯唱片,在卖掉了 1000 张以后很快再版。开唱片公司令特拉斯勒充满热情,为他的人生增添了维度。“我们受的训练是演奏乐器,当好音乐家。但做唱片很激动很好玩,真是相当不同的体验。这是我做过的最有创意的事情,除了拉小提琴之外。”萨克斯风手克里斯蒂安-佛肖(Christian Forshaw)因索尼古典关门而丢掉了 4 张唱片的录音合同,他后来自创了唱片品牌 Integra,自主发行了 CD。“自己的唱片公司能让我以我期望的时间和空间创造音乐。”这是不证自明的方向。大唱片公司只关注名流,音乐会产业勉力维持,在这种情况下,新人必须自力更生,而且不少人做得相当不错。对露丝来说,发展国际事业还有很长一段路,但自己组织录制处女唱片,就像特拉斯勒一样,已经为艺术家身份增加了维度。当她踏上舞台,已经不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艺术家,而是像大部分听众一样,能够肩挑手提,在后工业革命的经验中丰富自身。她在咖啡馆里笑着对我说:“我做的事情,是普通的,必要的,眼前的。”

  诺曼-莱布雷希特:著名古典音乐评论人、专栏作家。十余本关于音乐的著作被翻译成 13 种语言, 其中包括全球热销的《大师神话》和《谁杀了古典音乐》。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