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尚品
尚品首页 | 尚文首页 | 新浪首页 | 新浪导航

新浪尚品

久石让:感动如此创造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8月26日 10:41 21世纪网

  这是一种对于完美主义追求的强迫,但却恰恰对于久石让随时有着惊人的音乐洞察力与丰富的联想空间。

  提起宫崎骏的电影配乐,有谁不知道久石让?灵动的乐韵,犹如开关,总是在剧情牵动呼吸的一瞬启动,触动最细腻的神经,像光一样的音符种子,渗透到你的心里、温暖照亮内心最柔软的地方……

久石让音乐讲座 久石让音乐讲座

  2012年7月29日下午的学而优书店,久石让音乐欣赏会圆满结束。非常感谢到场的朋友们。我知道,在现场的观众当中,有相当部分是在我在21世纪网(微博)乐评专栏的读者。事前,我没有在这里作任何的宣传,但我知道在讲座上能够见到你们,是我最大的惊喜。

  再一次,非常感谢。但今天我在这里想和大家分享的,不仅仅是那天音乐会场的久石让的电影音乐的回顾,而更是从另一个角度来剖析关于久石让。

  相比较其他音乐家而言,久石让并不是一开始让我熟悉的一个“现代派”作曲家。一方面,作为“古典控”、“爵士控”的我,更喜欢研究相对经典和传统的古典乐曲;另一方面,艺术家,音乐家,特别是“现代派”作曲家,距离普通大众似乎越来越远。

  我们必须承认,打着现代艺术旗号的音乐家实在不少,借着粉饰凌乱的画面,伴随着公众大量的疑惑和不解,违心地为自己并不深思熟虑的作品勉强打一个圆场;但真正的现代派大家,俄国的斯特拉文斯基也曾经有过非常过激的言辞:“广大的群众绝不会对艺术有一点点贡献;他们没有能力去提高艺术水平。假如一个艺术家有意识地要表现人民的感情,那他只有降低自己的水平。”如果说一首作品非要为自己所标榜的“脱离大众”和“不在乎大众的审美价值”的话,这种作品的原始定位已经出现了某种程度的偏差,甚至已经硬性地与听众走向了对立面。特别对于现代派的作曲家来说,这种与普通大众对立情绪的滋长却是司空见惯的一种普及心态。

  但有时候,这种心态其实是在公众显微镜下所放大的一种以偏概全。关于这点,久石让有自己的想法——一个作曲家作曲不是为了取悦听众。如果听众听到了觉得好听,那是音乐产生出来的附加值。如果作曲一心想讨好听众,就像工作的时候老想讨好上司,这样你如何能胜任这份工作?

  其实,并不是所有作曲家都是这样的。他们想做的,只是保持艺术作品的独立性而已。但现实的残酷之处在于,受制于经济条件或者工作环境的因素,作曲家往往不能根据自己的艺术理念创造作品。令我惊讶的是,久石让在自己的传记中,开篇即给予自己的一个明确定位:商业作曲家。

  受香港流行曲风的负面影响,我对“商业作曲家”的印象带有偏见的成份。过于模式化,市场化的牵强附会的音乐最终智能脱离音乐的本质,走向发泄与情绪化的极端。如果音乐只是为了代表大众宣泄,那么最终只是宣泄。

  但听久石让的音乐,却感受不到上述的扭曲感。久石让的定位为“商业作曲家”,但却公然宣称“不为取悦听众”。仅凭这一点看似矛盾的心态,我就对这个作曲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开久石让的讲座之前,我从来没有系统地研究过这位现代的“商业作曲家”。听他的作品,既有磅礴大气、华丽辉煌的交响乐,也有静谧感伤的钢琴曲,更有运用电子合成器制造出一种迷雾般仙境的音乐片段和大型诗班的合唱。除了爵士乐的领域外,他的作品,从古典到现代派,涉及了所有形式与体裁,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作曲全才。

  电影音乐《天空之城》的作品大家都非常熟悉。这首作品的著名程度可能连一个没看过原版电影的人,都知道的一首曲子。大家听得最多的,可能是钢琴的版本和管弦乐的版本。主题带有忧伤的情绪一直贯穿始终,衬托出电影的基本色调。电影的最后,天空之城LAPUTA在女主角希达和男主角巴鲁义无反顾地摧毁,音乐主题再次出现,这次则换成了大型童声合唱的主题。这更像是教堂诗班的终曲合唱---安魂曲,象征着希达和巴鲁作出抉择的悲壮。

  《千与千寻》里的千寻的故事本身就是励志和让人感动的故事。但在一个寂静的夜晚,云淡星稀,月色温柔地笼罩在平静的海面。千寻与善心的小玲躲过了应酬的喧嚣,她们闲坐在栏杆边缘,尽诉心中之情。那首著名的《六号车站》,宽广的钢琴音域象征着大海般的辽阔,零碎的旋律没有规律,带有快速的装饰音,还有持续的弦乐低音和低沉的、重复的钢琴琶音营造的气氛,就像天上眨眼的星星与深邃平静的大海,共同衬托出夜的静谧。我更愿意,把这首曲子称为《星空之海》。

  《风之谷》钢琴与小提琴的协奏配合,大提琴穿插其中表现人物思想的沉重;《龙猫》听着它就如去到了乡村,与麦穗的起舞,坐在木篱上静心倾听风的歌声,还可以听到身旁的龙猫的呼吸;《魔女宅急便》空中看到的绿色城镇,碧蓝的海洋,伴随飞翔的白鸥或大雁,都像诗一般美好;《幽灵公主》的配乐淋漓尽致地体现了久石让的音乐才能;《哈尔的移动城堡》人生如同这旋转的木马,我们所遇到的事情,我们彼此的心情,也会如同木马一样兜兜转转,起起落落,无论我们遇到什么样的苦痛和困难,也不会为之停下前进的步伐……

  像上述众多的久石让的著名电影配乐,其实不难得出结论,他的曲风偏向流行乐。尽管是流行曲,简约却不简单,里面充满了变幻莫测的和声、频繁的离调、转调,还能改编成庞大结构的交响乐。这种电影配乐主题更受听众喜欢,取得听众的共鸣。因而,久石让的音乐随着电影的特征性越明显、其音乐给人的印象就越深。从电影原声角度讲,《天空之城》和《幽灵公主》的故事本身有着宏大的背景和曲折的情节,让音乐有一个很广的发挥空间。虽同是传奇故事,但因事距近十年,风格有着很大的区别,唯一的共性是旋律极优美,场景音乐与画面配合得十分完美。

久石让 久石让

  但令我惊讶的是,久石让20多岁时,也受当时音乐流派的影响,立志要像赖奇做一个“极简音乐”作曲家。(极简音乐:对抽象现实主义走向极端的一种刻意的反叛,力图用不断重复节拍、动机等的渐进过程中发散音乐的致幻魅力)这种音乐的特点是重复,但是没有任何旋律可以捉摸,听到的只是一种带有意想不到的音乐因素的叠加。赖奇的作品《为六架钢琴而作》把极简音乐的特点发挥到极致,整首曲子没有任何旋律,只有重复不断的音型在跳跃,但在过程中或突出,或添加,或减少声部,使得这种重复并不是机械般和无意义的。

  作为普通的听众,可能连“极简音乐”都没有听过。如果听过“极简音乐”的人,我想他们会很难喜欢这样类型的音乐。难以想象,身为大众所喜爱的作曲家久石让,会立志成为这样流派的作曲家。他的专辑《极简音乐宣言》就是对自己理想初衷的一个实践。久石让兴奋地描写听极简音乐时的感觉: “极简音乐虽然丧失了古典音乐所拥有的节奏,但却充满迷人调性与和声。第一次听到的时候,身体受到的冲击犹如电流通过,立刻为之着迷。”在那张专辑中,我读到了他向往的一种音乐的本质,那就是,当褪去了所有华丽表面的背后,那些带有逻辑性甚至显得冰冷的音乐因素架构。但这种看似绝对理性的音乐建筑却是如此令他心驰神往。

  他内心也有非常挣扎的时候,也就是他知道“极简音乐”不能作为一种职业前景和自己初衷理想的结合,特别对于“商业作曲家”和“电影配乐”的定位而言,如果只坚持这一种风格的音乐,这无疑是自杀。他选择了暂时性的妥协,同时这种妥协也极大地开拓了他的眼界。他为此愿意做出改变。

  导演是电影的灵魂,音乐的方向必须根据导演的理念和要求而定。就像在电影《哈尔的移动城堡》中,宫崎骏竟然要求他,从头到尾只用同一个主题!久石让明白:第一,只有一个主题,那么,就要求作曲家充分运用各种形式的编配;第二,在长达两个多小时的电影配乐中,如果完全相同的音乐主题超过整部影片时间的三分之一,会使听众有审美疲劳的感觉。但宫崎骏的苛刻并没有影响到久石让的发挥。他创作了三个音乐主题给予宫崎骏挑选,充分地结合场景选择各种配器方式,进行各种形式的变奏、衍伸、缩减,扩充……身在弄潮中,气定神闲,游刃有余,挥洒自如。

  但其实,久石让把自己逼到了极限,这贯穿于他每一次的创作中。如果没有这种韧劲儿,他不可能有惊人的创造力。这是一种对于完美主义追求的强迫,但却恰恰对于久石让随时有着惊人的音乐洞察力与丰富的联想空间。音乐家需要寻找状态,所以,敏锐的触觉是他们灵感的来源,久石让深深地懂得,作为一个作曲家,不可能永远停留在于某种风格的作曲形式,久而久之,就会固步自封,灵感也会逐渐退化。

  在那本《感动,如此创造》一书中,我看到了两个字“坚持”,一个愿意做出改变、善于学习、交流、倾听的作曲全才。虽说他“作曲不是为了取悦听众”,但他非常愿意与听众交流自己的想法。他不断地开音乐会,交流会,还有这翻自剖式的表白便是明证。

  我想反问的是,如果我们过于谴责某些高傲的艺术家不愿面对大众的同时,我们扪心自问,我们有真正了解或是愿意理解艺术家的初衷吗?例如,又有多少人愿意听听他的“并不好听”的专辑《极简音乐宣言》呢?

  我想,知道的,了解的,喜欢这张专辑的远远比知道《天空之城》的少。我们对艺术家也存在很多的误读。作为普通听众,我们需要反思的是,我们把过多的期待和压力放在他们身上,但却极少真正地愿意进入他们的内心。因为很可能,那些并不是我们所喜欢的。

  他的自剖式表白也存在很多自相矛盾的地方。但是他的真实想法,却给予我一种心灵的震撼。我们强调灵感,但殊不知灵感的来源是坚实的知识积累和丰富的实践阅历;我们喜欢自由和惬意,但却不知道艰难地超越自己人生高峰后的一片坦途;我们被自己的习惯所羁绊,却欠缺了一往无前的勇气而作出改变;如果要坚持理想,那么,请先学会妥协。 

  

分享到:
发表评论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通行证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