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部回归现实主义传统,回归人文价值的电影。
——谢飞(艺术总监)
方方原作里的李宝莉从头到尾都不惹人讨厌,《万箭穿心》里的李宝莉理当会让观者先憎后怜再爱的。这想必也是文本影像化后,与受众在进行一个情感拉锯。假如这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武汉女扁担,在影片最后,真让人摸不着头脑的话,会更具力量。长江水如此浩荡,生命也应随之变得浑茫起来。
要拿原作去比较成片,李宝莉的口无遮拦兼火爆脾气,在影片一开始那磕磕绊绊的房事中,让人觉得李宝莉这般急火攻心,全因干柴逢不上烈火,这不请自来的性抑郁,俨然成了悲剧的起源,影片显然又对讲性别政治不抱兴趣。小说里更是对此一笔带过,接下来,便是中国式人情的大分裂了,妻不妻,子不子的,过上貌似拼将一生休,实则仍是竹篮打水一场空的人生。好在,影片那种性格悲剧与命运悲剧的持续交锋中,不见凛冽,倒有一份极自觉的硬朗,这是影片的可贵之处。
影片结尾李宝莉对要载她远行的小货车,一骂、二踹、三推,应是对此破败的人生还有使不完的劲。其实造成这个家庭分崩的原因,最主要的是劳动妇女李宝莉和小知识分子马学武不是一架辕子上的车,既跑不快,也跑不远。但从外观上来看,这对夫妻的矛盾,是太缺乏交流了,两人都不太关心对方在想些什么?马学武是靠沉默,他的宝贝儿子要不三缄其口,一旦出言便不逊,便风刀霜剑严相逼。也就是说,“对话[微博]”的缺失和交流的障碍,导致这个家庭早就形同虚设了。
2011年,有部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广泛反响的影片,叫《我们需要谈谈凯文》,讲的也是一出母子悲剧。这个影片中的儿子更刁钻、更残忍。蒂尔达·斯文顿演的母亲也有着不足为人道的虚伪和冷漠。影片在讲述这对母子恩怨时,细腻周到,却反而更神秘暧昧。反观《万箭穿心》中的儿子,就像个火药桶,什么时候会炸响,谁也不知道,真要炸响了,也不过如此。儿子刚刚丧父后,对母亲竟没有丝毫依恋,步入青春期,母亲和儿子也处于零交流。《我们需要谈谈凯文》里那对古怪的母子倒交流过很多次,可每次交流都各有各的闭锁。而《万箭穿心》里这对母子除了结尾那一段揭完底牌后的摊牌,就再也没有交过心了。由此,《万箭穿心》在母子关系这一戏胆上,处理得是有些粗疏了,那种心灵的冲撞也就随之生硬了。
更让人关心的是,一个无法原谅自己母亲的孩子,他的未来会如何。考上好的大学,找到一份好的工作,就够了吗?他的父亲马学武就是这样,可后来呢?有意思的是,影片就像李宝莉一样,并不太关心这个孩子,起码不关心他的心灵。李宝莉的十年扁担生涯更像是赎罪,而非全然地在为上有老,下有小疲于奔命。
□赛人(影评人)
■ 导演释疑
中国版《一次别离》?这让我脸上有光
关于片名
新京报:之前你跟制片人谢晓东合作的几部电影都是围绕当下的社会现象、话题展开,为什么这部影片是根据小说改编,并且年代与当下有一定的距离感?
王竞:我之前也拍过非当下题材的影片,但我觉得现实感和真实感一直都是我的作品中延续下来的东西,其实我刚又和谢晓东完成了一个明末题材的剧本,但其内核仍然有很强的现实感,这是我一直保持、也是个人很喜欢的一个角度。
新京报:“万箭穿心”其实也是风水的一种说法,所以英文片名就叫风水(Feng Shui)?
王竞:是。原小说是李宝莉的父亲跟她说这个新房子风水不好,因为这么多条路指向这栋楼,这叫万箭穿心,其实这也跟女主角命运有关系。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万箭穿心”翻译成英文实在是不好翻,好几个翻法都觉得很怪异,所以就决定直接用“风水”了。
关于结局
新京报:从小说到电影,做了哪些改动?为何结局没给一个光明的尾巴?
王竞:主要是对几个人物的设置不太一样,比如李宝莉的男友,原小说中是经济条件好无条件爱她的一个比较理想化的完美男人,电影中则将这个人物处理成一个底层混混,在道德上也不完美的男人,但同时他又有某种男人的担当感,这样现实感会更强一些,也会让人更信服。原小说里的儿子年龄更大,有了工作才把母亲赶出去,但我觉得他的动机坏得不能让人接受,就改成18岁刚考上大学,带有某种冲动和不理性的层面。因为方方是女作家,她对笔下的李宝莉怜悯会更多一些,我从男性角度出发,会少一些自怜的情绪,态度也会更中性一点,有距离感。其实影片的结尾跟原小说改动并不大,人生翻过了一页,不见得后来就会好到哪里去,生活就是这样。
关于选角
新京报:电影的整体风格也有些像谢飞、郑洞天等第四代导演的作品,是否因为艺术总监谢飞导演给出的意见?
王竞:这是一个非常高的表扬,我甚至觉得有点受不起。那一代导演的文化精髓其实后来已经被丢掉了,并没有被传承下来。这次是谢飞老师找到我改编这个小说,他看过我以前拍的片子,可能觉得我适合拍这个小说,从剧本、演员到选景他都给出了很多建设性的意见,但他也会给我们充分的创作空间。
新京报:选择颜丙燕[微博]演李宝莉,是你的意见还是谢飞导演的?
王竞:我个人的意见,谢飞老师也同意了,不过他觉得颜丙燕太瘦弱了,不像是干体力活的女人(笑),但至于她的表现观众也看到了。这个角色一方面演绎十年的跨度要有说服力,同时一定是对角色塑造力特别强的女演员,身上还有股泼辣劲儿,其实能够满足这些条件的女演员,在中国的选择面并不大。这次选角色也挺有意思,以前我的片子因为都是低成本,大牌明星看不上小电影,再说也给不了人家那么高的酬金,总是被拒绝,《万箭穿心》是我头一次遇到好几个有名的演员都说想演,而且说酬金和档期都不是问题,但最后她们放弃的原因却是一样的,就是她们感觉这个角色太让人纠结了,有的还表示担心会不会有一天李宝莉的命运会发生在自己身上。方方就说,中国的女演员怎么都那么脆弱(笑)。而颜丙燕却是不谈酬金,不谈任何条件,看完剧本就说愿意演。
关于致敬
新京报:影片跨越了十年,前后两部分大概是什么年份?
王竞:1993年左右和2003年,因为片中有一个明显的时间点,就是2003年高考日期的改革。
新京报:为什么片中表现出的心态这么绝望?
王竞:当然有影片去歌颂生活中美好的东西,但真实的生活就是有很多不如意,有悲剧,这就是现实,这是部跟现实生活高度相似的电影。现在离我们生活特别远的电影有很多,我想也可以有我们这种片子,像一面镜子一样让观众看到自己,如果电影放映结束影厅里的灯光亮起来那一刻,观众觉得还能留下点什么,我觉得这是让我最欣慰的事儿。
新京报:李宝莉在江边的场景会让人想起费里尼的《卡比利亚之夜》,有致敬之意吗?
王竞:这个还真是有致敬之意。我需要一场让李宝莉释然、让她从伤痛之中走出来的戏,当初想这场戏时,我脑子里立刻出现的就是这部片子里的这个场景。
新京报:有人把影片评为中国版《一次别离》,你怎么看?
王竞:不好意思这部电影我没看过,但我知道这部电影在国际上获了不少大奖,这样评价也让我脸上有光(笑)。
新京报:影片口碑很好,但对于目前的票房、排片窘况怎么看?
王竞:全世界的文艺片都是小众,但并不都是一定赔本,中国市场还不成熟,这部影片跟高投资的影片同期上映,票价还都一样,这样结局一定不会太好。如果将来中国电影市场更成熟,出现更多像当代MOMA这样的影院,一定是会有它的固定观众的,而且在票价上,也应该采取分众市场营销和发行。
《万箭穿心》
出品:中国 上映日期:11月16日
采写/新京报记者 孙琳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