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尚品
尚品首页 | 尚文首页 | 新浪首页 | 新浪导航

新浪尚品

“万金”家书变身拍卖热门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9月15日 08:33 中国经济周刊 微博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张丁守着他从民间征集来的4万封家书,过着近乎窘迫的日子。

  走进张丁位于中国人民大学的办公室,俨然进了仓库,这里柜子里、桌子上、地上堆满了牛皮纸包着的家书出版物,以及从各地寄来的捐赠家书的包裹。

  现在,4万封家书从张丁与朋友的私人公司,搬进了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的展厅,成了公立博物馆的资产。而张丁则成了“替公家打工的人”,他现在的身份是中国人民大学家书文化研究中心执行主任。

王羲之的《姨母帖》王羲之的《姨母帖》

  这与张丁最初规划的路线已经有了一些偏差,但是,“家书搬进公立博物馆,起码使这个项目避免了死亡的风险。”张丁说。

  4万封家书的来路

  远在大洋彼岸、素未谋面的安德鲁-卡洛尔的经历,促使张丁辞去了央视的工作,投入了一项前途未卜的“事业”。

  安德鲁-卡洛尔,美国历史学者,他从1998年起在美国征集战时的家书,并于2001年将这些家书结集出版,名为《战争家书》。此后,《战争家书》长期盘踞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

  听到卡洛尔的故事时,是2004年的冬天,张丁正开车走在下班的路上。他突然觉得被触动了。家书承载着生生不息的血缘文化,折射出道德、伦理、礼仪等传统文化的精髓,包含时代特色,可谓“文化遗产”。中国有很多著名的家书,远的如诸葛亮的《诫子书》、王羲之的《姨母帖》,近的有《傅雷家书》等。而散落在民间的家书更是灿若繁星。在互联网、电子通讯日益普及的今天,家书也许要就此失传了。

  2005年4月,在张丁的促成下,费孝通、任继愈、季羡林等46位文化名人联合倡议,发起了“抢救民间家书项目”。全国各地,乃至海外,家书如雪片般飞来。

  到目前为止,张丁共征集到42000多封家书。其中比较著名的有1907年任鸿隽(孙中山秘书)致诸兄弟书,1909年—1911年蔡锷(民国初年将军)致石醉六书,1922年沈钧儒(曾任民盟中央主席)致夫人、杏儿书等等。更多的是普通百姓的家书。

  “一封普通百姓的家书,单独来看,是没有太大价值,但数量巨大,作为整体来研究时,其文化价值、历史价值不可估量,是非常鲜活的民间史料。”张丁说,这42000多封家书绝大部分都是在2005年、2006年征集到的。那时候,各方都关注,媒体的宣传力度也很大。现在,家书项目好像有点“销声匿迹”的意思。

  张丁说,这一切都因为一个字“钱”。“富在深山有远亲,穷在闹市无人问。很多人都劝我放弃。但是我一定要坚持下去。”他说,也许别人不能理解他把家书项目当作一项有意义的事业,而不是赚钱的生意在做。

  把4万封家书“交公”

  拿什么来“养活”4万封家书?而且,张丁的愿望还不仅仅是“养活”那么简单,他希望把家书项目做成一个公益性的文化产业,创办国家级家书博物馆。

  在产业化之路上,张丁想过找企业赞助,但企业要求冠名,他不同意,认为这会伤害家书捐赠者的感情。他还找过风险投资,但对方要求年回报率达到15%~20%,对家书这样需要长期投入的文化项目并不青睐。

  曾经与张丁合作的创业伙伴先后退出,张丁独自接下了4万多封家书,也背上了十多万元的债务,同时还要“不断往里贴钱”,“工资、稿费,都搭进去了。”

  市场化不成,把4万封家书“交公”也许是唯一的出路。

  9月7日,站在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家书展厅,张丁对记者说:“120平米的展厅,都是学校支持的。这在外面上哪找呢?”

  展厅位于地下一层,有些家书和老照片由于受潮已经变色或粘连了,张丁看着很难过。他告诉记者,中国人民大学已经批了一个更大面积的展厅,正在装修,他的家书马上就要搬到地上二层了,“那里条件好,恒温恒湿”。

  家书项目能活吗?

  与张丁手里这4万封家书处境截然不同的是,在拍卖市场上,家书正逐渐成为一个热门板块,一封家书动辄几十万、上百万。

  在收藏领域,上了年代的家书,比如1911年以前的家书,也被列入古籍善本的范畴来拍卖,行情向好。早在2004年,朵云轩春拍,徐悲鸿“行书任伯年评传及信札”就拍出79万元的高价。2009年中国嘉德春拍,“陈独秀等致胡适信札”更是以554.4万元成交。

  张丁告诉记者,“陈独秀等致胡适信札”后来由国家文物局向中国嘉德行使“国家优先购买权”,按照成交价554.4万元购买后,放在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家书展厅。“现在这是我们的镇馆之宝。”张丁显得颇为高兴,他说,“这是国家文物主管部门依据有关规定,首次行使文物优先购买权。”

  现在,几乎每一场有家书或者信札的拍卖会,张丁都会前往参加。但是,每当看到家书拍出高价,他都很“着急”。因为他觉得,这些家书从拍卖市场出来的可能性越来越小,通过拍卖会购买的希望更是渺茫。他不仅在拍卖会上“举牌举不过人家”,甚至渐渐连拍卖会办牌的10万元都交不起了。

  获得家书还有一条路——到“垃圾堆”里淘宝。“去年,我在地坛书市花100多元买了一沓信,那都是人家捆起来当垃圾处理的。”张丁说,“自从信函在拍卖市场活起来,收垃圾的都知道那是好东西,他们就都给捡走了。所以现在,从‘垃圾堆’淘宝也不容易了。”

  北京的潘家园旧货市场也是张丁常去的一个地方。“那里卖得也不便宜,一封普通的信要几百元,买家大多是看中邮票,很少有人像我这样仔细去阅读信的内容。”张丁说。

  尽管眼下艰难,但张丁为他的家书项目设计了6个盈利方案,他称为“6个1”,即一个博物馆、一个学会、一本杂志、一档电视节目、一套丛书、一个网站。“这当中任何一个做起来,家书项目就活了。”

  民国四年(1915年),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黄兴致石醉六书。1924年由曾琦手抄传世。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曾任孙中山秘书的任鸿隽致诸兄弟书。(记者 姚冬琴)

标签: 家书 拍卖 收藏
分享到: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电话:4006900000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